1894年中秋节,傅连暲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的贫民之家,从小跟着父母信奉了基督教。22岁那年,他从亚盛顿医科学校毕业,成了长汀福音医院的一名医生。傅连暲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医术日渐高明,由于他对穷苦人家很是同情,经常免费为穷苦百姓治病,因此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
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汀州人民反帝呼声高涨,福音医院的“洋院长”“洋医生”都纷纷逃离,深孚众望的傅连暲被推举担任了院长。这年底,他与闽西的革命青年邓子恢邂逅,开始接触一些进步刊物,比如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和理论家瞿秋白主编的《新社会观》刊物,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深有感触地说:“瞿秋白所著之《新社会观》,它给了我一极深刻的印象,使我更懂得革命的人生观,因此更加同情革命,并进而直接参加革命。”①
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经长汀,面对300多名伤病员,本着医者仁心和对革命的同情,傅连暲召集全城的医生和自己的家人、学生,夜以继日为伤员包扎伤口、做手术。在治疗过程中,他从那些共产党员言行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比如,当时的营长陈赓,腿骨被打成了三截,在没有麻药的治疗过程中,不但不叫痛,还兴致勃勃地给看护们讲述革命斗争的故事和革命道理;身患重病的徐特立也经常和傅连暲谈心,并向他介绍共产党领导湖南农民运动等革命斗争。当他讲到自己50岁了,才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傅连暲觉得很吃惊。徐特立乐呵呵地对他说:“50岁,正是做事业的时候,我起码还有三四十年为党工作呢!”傅连暲听后,思想受到很大启发和鼓舞,他深有感触地说:“我当医生治好了他的病,可他们治好了我的心,一个真正中国人的心!”②
这之后,傅连暲经常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地下党员,为中国共产党避免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损失。
1931年汀州成为中央苏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福音医院也成为中央苏区最大的一所医院。许多中央领导人和红军指战员前来这里治疗,与红军领导人和红军战士的朝夕相处,加速了傅连暲的思想转变,使他迈出了由一个同情革命的基督教徒到革命者的重要一步。
1932年10月,宁都会议之后,由于“左”倾路线占据了中央的统治地位,毛泽东被剥夺了军权,再加上长期征战过于劳累,毛泽东决定到福音医院养病。傅连暲在和他的朝夕相处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他从毛泽东那里也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革命的信念。这年中秋节,毛泽东对傅连暲的身世做了详细的了解,并帮助傅连暲分析了他作为一个基督教徒能够参加革命的思想原因。毛泽东对傅连暲说:“你能参加革命,和出身有关,你是受压迫阶级出身。”接着又进一步指出:“要反对帝国主义,还要反对国内的统治阶级,我们才有出路。”③毛泽东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触动了傅连暲的心灵,使他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运动的认识更加深刻,投身革命的心情更强烈、更迫切了。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毛主席在我们医院中住了4个月,在这4个月中,我对毛主席照顾得很少,毛主席总是叫我去关心整个医院,关心全体伤病员,特别是重伤病员,不要多照顾他;而他对我的教育却是无法计算的,无论在政治、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都给了我极深的影响。我那年已经38岁了,在这38年中,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人,但是谁也比不上毛主席给我的印象深。毛主席是我遇到的人中最慈爱、最博学、最伟大的人。那时,我虽然已参加革命几年了,但还不是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还不是一个共产党员。自从和毛主席相处了这么些日子以后,我心里产生了一种力量,这力量使我永远离不开毛主席,永远离不开共产党,像是黑夜见到了明灯,荒山中遇到了亲人一样,我离不开他!我觉得自己全身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是我在过去的三十几年中没有产生过的,它使我相信自己终有那么一天,能站到党旗下,向党交出一颗心,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献给共产主义事业,成为一个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员,一个共产党员。”④
1933年初,国民党加紧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傅连暲跟着毛主席到了瑞金。为了将中央红色医院组建起来,傅连暲把福音医院从手术台前的仪器到病房里的百叶窗,全都卸下来,雇了150多个挑夫,挑了半个月,把整个福音医院从汀州搬到了瑞金。傅连暲放弃了每个月400大洋的丰厚收入,举家搬迁到瑞金,把整个医院以及个人家产全部捐献,仅他自家诊所捐献的药品就价值2000多银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于1933年4月26日专门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红匾送给捐助巨产的傅院长》,盛赞他是“苏区第一模范”。
在中央苏区瑞金,这所医院挽救了很多战士和群众的生命,为苏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长征前夕,组织上考虑傅连暲体弱,经不起长途跋涉,建议他回到汀州。没想到,他却坚决要求参加长征。1934年10月10日,傅连暲带着一个“马背上的医院”随主力部队出发,快到延安时,八个大箱子的药品全部用完,只剩下一个听诊器和一把手术刀。长征途中他一直没有取得家人消息,直到转移延安才得知情况:他的母亲已经去世,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的女儿和女婿纷纷牺牲,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历经艰险回到汀州,靠教书勉强维持一家人生活。
1937年,一位法国记者在延安获悉傅连暲曾是一个基督教徒时,感到十分惊讶,特地找他采访。傅连暲回答说:“我留在红军中这么多年(10年)是由于以下的原因:第一我感觉我是属于一个受压迫的民族和受压迫的阶级;第二我受了共产党教育家瞿秋白的感动;第三责任所在义不容辞,因为红军在最初时虽然有许多伤病员,然而没有医生,我就感觉到我应当去做这个工作。红军是为人民利益奋斗的真正人民军队,这个事实我从多年经验中认识清楚了,它是一个保护祖国和人民群众的最有纪律的军队……还有,我之所以留于红军中是因为我深信它指示了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解放的道路。”⑤
1938年9月,多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傅连暲,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终于实现了多年来的夙愿,彻底完成了一个基督教徒到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信仰转变。回顾自己的信仰转变之路,他感慨道:“我终于在毛主席的教导下,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愿望,成了一个共产党员!从一个旧知识分子到一个共产党员,中间有着相当长的距离,而要走完这段路程,单靠我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是党和毛主席,像母亲引导孩子一样,一步一步地引导着我,给我力量,使我终于走完了这段漫长的路程,跨进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行列。”⑥
傅连暲的信仰转变,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见证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向心力和引领力。党的百年历程告诉我们:只有让最多数人团结一致、凝心聚力,才能赢得革命胜利;只有坚持统一战线,集聚起14亿中国人民的强大合力,才能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①傅连暲:《一九三七年对记者的谈话》,载《我热爱自己的医生职业》,人民卫生出版社1953年版。
②吴国安、钟健英:《南昌起义与福建的革命斗争》,载《党史资料与研究》1985年第2期。
③傅连暲:《中央红色医院的创立》,载《在毛主席教导下》,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16页。
④傅维康、傅维暲:《傅连璋诞辰100周年纪念集》,载《中央红色医院的创立》,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⑤傅维康、傅维暲:《傅连暲诞辰100周年纪念集》,载《1937年对记者的谈话》,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⑥傅连暲:《在毛主席教导下》,载《我的入党》,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67页。